人體免疫系統是人體的主要防禦機制,抵擋外來病原體的入侵防止細胞感染或受到破壞,對維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。然而免疫系統並非時時刻刻都能正常運作,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下,包括自然老化、內分泌失調、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等等,都有機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衡。
若免疫力不足,身體容易受到病菌攻擊,增加疾病的風險。而免疫力過高則可能免疫細胞無法分別外來的入侵物和正常的細胞,錯亂地攻打身體的細胞,或者是造成過度發炎反應。人體有約 70% 的免疫細胞在腸道中,因此腸胃被視為「第二大腦」。腸道的微生態失衡與免疫系統失衡息息相關,引發各項症狀。
以下為常見的10大免疫力失調症狀,若果你有一項或多項的症狀,有可能是腸道的細菌失去平衡,導致免疫功能失調。
1. 腸胃失調
拉肚子、便祕、消化不良等等腸胃不適症狀有可能是是「腸漏症」所引起的。腸道的表面有一層粘膜作為屏障,隔絕細菌、病毒等異物進入體內。這層粘膜出現漏洞或破損的情況下,異物就會乘機入侵身體,引起免疫發炎反應,導致免疫力失調。造成「腸漏症」其中一個原因是腸道菌叢失衡,壞菌過多令到大量毒素生產,增加腸黏膜通透性。

2. 過敏
皮膚瘙癢、紅腫、流鼻水等過敏反應其實是免疫系統對於過敏原「過度敏感」或「過度反應」,包括一些對大部分人影響不大的過敏原,例如是塵蟎,花粉,灰塵等等。過敏是個全身系統性的問題,其造成的原因複雜,其中一個可能性是腸道菌叢不良導致的免疫失調。腸道部分菌種不足,例如是副乾酪乳桿菌(Lactobacillus paracasei)和嗜酸乳桿菌(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),令到免疫細胞過度活化和分泌大量細胞發炎,造成免疫系統過度反應。
3. 慢性疲勞
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是一個成因複雜的疾病。身體經過詳細檢查後,排除其他潛在因素如慢性病和睡眠不足,有連續的虛弱疲勞感,就可能會被歸類為慢性疲勞。部分研究認為慢性疲勞與免疫失調可能有關,例如是慢性發炎導致的慢性疲勞。有調查顯示慢性疲勞與腸躁症等腸胃疾病間有顯著關係,過4成受訪者同時出現腸胃不適與慢性疲勞徵狀。

4. 莫名發熱
身體發熱又沒有發燒代表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,這是由免疫失調所造成。免疫系統沒有特定對象要攻擊,但免疫細胞卻一直分裂增值,持續釋放細胞激素引起發炎反應。這可能是因身體內有沒有完全清除的過敏原,免疫系統誤認身體的組織異物,調節免疫反應的細胞有缺陷等情況。
5. 傷口復原緩慢
當皮膚等物理屏障出現破損時,免疫系統會迅速反應以防止進一步的感染,所以傷口癒合的快慢能反應身體免疫系統的好壞。出現傷口時,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和顆粒細胞被吸引到傷口處,吞掉已進入該部位的任何細菌,並清除死細胞。若免疫系統失調,免疫細胞沒有適當地活化,則有機會傷口處的細菌無法及時清除,導致反復感染和傷口癒合緩慢。

6. 反復感冒
鼻涕、痰、發燒等感冒反應是當身體受到外來病原菌入侵時,免疫系統與病原菌對抗的先天免疫反應。成年人每年有2-5次的感冒是正常的,但若出現經常感冒,或感冒無法痊癒,反復感染的情況,代表免疫系統出現失調或者功能下降,無法抵擋致病菌,造成感冒反复发作。人體有約 70% 的免疫細胞在腸道中,肠道菌群失衡有可能是造成免疫力下降的原因。
7. 焦慮、抑鬱
腸道有著獨立的神經系統,連接著腸道和大腦的是名為腸-腦軸線(gut-brain axis)的雙向聯繫管道,因此腸道上發生的變化亦會同時影響大腦。這個管道不單止連接,同時連接內分泌、免疫系統等。當腸道菌——管道的調控者出現問題,免疫系統和大腦的調控機制也會出現問題。有研究顯示抑鬱與身體發炎症狀,腸道菌相失衡同時出現。
8. 脫髮
嚴重的脫髮症狀,例如是斑禿,可能源於免疫系統失調,攻擊自身毛囊的細胞。這種免疫力失調狀況很有可能和腸道微生態失衡有關。腸道菌有調節免疫力的功能,益菌刺激抗炎細胞因子和激素的分泌,降低體內炎症,使毛囊維持正常生長活動。現時有糞便微生物移植法,成功透過改善患者腸道菌相從而治療斑禿,證明脫髮與腸道之間的關係。

9. 頭痛
偏頭痛的發病機制有多種學說,但普遍造成的原因都與炎症有關。其中一種學說認為因著腸腦軸的關係,腸道菌羣的失衡引發炎症,從而導致偏頭痛。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與健康人群比較,胃腸道疾病患者中出現偏頭痛的頻率增加。可能是因腸道通透性增加,細菌的入侵引發免疫、炎症和血管反應,導致腦血管擴張和頭痛。
10. 皮膚疾病
皮膚作為身體表面的物理屏障,皮膚的狀態亦能反映身體免疫系統的情況。皮膚出現問題可能是因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,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皮膚對過敏原過度敏感,出現發炎和乾癢。香港常見的濕疹的成因有研究指出可能是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較低,身體不能防禦過敏原,導致皮膚不斷發炎和過敏。
